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690|回复: 50

[脸上的伤痕是男子汉光荣的勋章啊!] 叫我腹黑傲娇女王攻土匪知心粉红小百科稻竹大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5 17: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陌上,桃花岛的腹黑傲娇女王攻,叫我稻竹大人。现在在成都一家本土NGO工作。因为我不服气和我一辈的李舟被叫“叔”,间接降低了我的辈分,于是要求岛众(咳,当然是辈分低点儿的)叫我“姑姑”(因为阿姨会想到大姨妈啊),自此“知心小粉红”模式不断出现。
桃花岛是认知团队的QQ群,对于桃花岛的具体来源和功能,此处略去不表。恰逢认知团队成立6周年之际,我等精心策划了岛众集体“诈尸”,聊以纪念,以及……

评分

参与人数 10威望 +23 收起 理由
softwind + 2
绿色心愿小白 + 2 后排围观姑姑
explorer + 4 --
Turin + 2
vjbzb + 2 优秀文章,支持!神马都是浮云
8fish + 2
superli + 2 拜见姑姑!
十九 + 2
鬼见愁 + 2 跟着组织混有肉吃!!
岩芪 + 3 我要捧杀陌上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7: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做认知


    这是一个从个人角度回答的问题,故事会很冗长,导致我把自己写好的东西彻底推翻了几回,为了能尽量精简,看起来不是吐槽,而是“残忍而又真实,悲伤却不哀怨,失望却又满怀希望”的样子。
    在校园里接触“环保”的故事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那时候为了“更高,更远,更强”开始混迹济溪。结果不小心过于跳跃,强度太大,接触了太多鲜活的“环保卫士”和深邃的NGO,搞得原先单纯美好的小世界观崩塌,整个人变得过于严肃。这些经历和那个年龄那个阶段的我格格不入,我沉重而茫然。
    那个年代是“英雄的年代”,也是“时势造英雄”。他们都笼罩在一种月晕里,演绎着各种各样的不幸。有时候看起来是伟大的,有时候看起来是可悲可怜的,有时候也可笑,也可叹。江湖一片混乱,虽然现在也是乱,但各阶段有各阶段不同的乱。
    有人总给我说应该弄清楚自己要什么。我画不出确切的蓝图,但我相对擅长使用“排除法”,知道有一些是自己不想要的。看故事的时候,主角曲折离奇、传奇悲情的人生很是容易吸引人的,但大多的时候我不是那种愿意代入角色的人,我希望我的生活“岁月静好”。某种层面上,我认为“万年老二”其实比“独孤求败”来的幸福。于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对悲情的英雄并不向往,我更欣赏能够饱含人文关怀,而理性、直接和科学的方式去处理问题的人。我以为这是时局所缺少的,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另外,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可不愿意成为一个不入流的“怪物”。如果一个朋友在混跳舞圈,我们会在对他的印象里加上一个“会跳舞”的技能型元素;而一个朋友在环保领域,最先添加的印象很难是技能型的,而是道德型、情操型。似乎这个圈子是一个道德筛网,进入这个圈子的在道德层面是优于常人的。这会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隔阂,身边的人则会感到压力,所谓节操满到没有朋友。这大约也和这个圈子的大多数人做事情的方式分不开,说的做的都太沉重和严肃——不要杀戮,不要浪费,要有责任心,要为后代负责;一人之力,小众人之为,是为了更多的人福祉,惠及更多的生命体。我自己都不愿天天被这样的信息笼罩着,即便是现在也是一样,何况他人呢。千篇一律的道德层面的呼吁真的大丈夫么?这个领域传递出来的信息,太单一了,久了,就显得不真实,不好看了。用“道德”“节操”去区分人,我以为这也是一种“阶级划分”,一种不平等。
    排除到最后,只剩下一些本源的东西。从我听过的故事,看过的人那里,我能体味到一些天然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作为一个旁观的人,我常为之动容,我觉得这大约是“人之初,性本善”里包含的内容。而这种东西非但不会隔阂人,还会感染人。我也忍不住好奇想要去印证和探索我以为的究竟是不是人们去做这些事情的本源动力。
    探索着,探索着,发现很多都是来自“童年”的影响。就像岩芪说的——
喜欢自然的孩子很多都是小时候捞蝌蚪抓蜻蜓的主。我小时候比这夸张多了,用竹竿套个盐袋子捕蝉,丢在柴火灰里烧了吃;爬在柑子树上躲猫猫睡着了,回家的时候顺便捡落在树下的青枳给奶奶切开晒成药材,树干上的蝉蜕也是奶奶要的药材;练习两个手指抓灰蝶,又跑去追蚂蚱喂鸡,都不管根本就没有养鸡,抓着抓着看见人家用镰刀割草回家喂兔子,又兴冲冲地去人家家里看兔子去了。即使“长大”了,每每回爷爷家,还要去别人地里挖个红薯,柑橘园里烧一把火,搜罗一切可以烤的东西……而我想起这一些我很快乐,听我说那些烂漫故事的,也是快乐的。我喜欢这样“自然”存在得自然而然的方式,不刻意。所以我不喜欢让人觉得“好为人师”的“环境教育”,我喜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喜欢通篇不说“我爱”,而你看完了,自然知道了。我以为这样能让我们的行为更纯粹。
[/table]
    我们需要有人专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无差别的“群众”,我希望是通过上述的方式去触发本源,去接触这些美好的面。基于这样的想法,机缘巧合催生了“认知”。那我们就回归身边的环境吧,从知道名字切入,慢慢地了解和发生吧。
[table=100%,white]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7: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知已死?
[/table]
    对认知这个事情,我并不是野心满满的,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对于任何的可以划分到“环境教育”类的项目,我都不认为那是冲着发生多大的“环境效益”去的。对于我们自身的所能和局限,我也有一定的认知。放着没有确切感受的“受众”,很多时候我更在乎团队里的人,超过在乎事情。何况,我们在做的事情,更加是一种新意的尝试。(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学生社团的“宣传、教育”类项目)
    所以我想要桃花岛岛众的诉求能够得到足够的回应,我们不是一定要像社团那样换届,但我们有岗位替换,就是为了“玩得尽兴”。于是当这个事情和为前途拼搏相冲突的时候,我认为这些事情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该放下的时候应该放下。另外,电子杂志这个载体,当时新奇,过时也快,本身也有一些短处,如果要继续做认知,是需要寻求新的突破。不光是载体,内容上也是。认知如果要发展,需要桃花岛的岛众也成长起来,这需要时间和机缘。这都是不强求的事情。我更期待岛内个体的绽放,这是我以为认知这件事情首要的“项目目标”。
    这些想法当然不是“事后诸葛亮”,去给自己找放弃的理由,不然,我不会在过程中毫不挣扎。我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评价标准不被“道德”侵蚀,我觉得这种坚定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死”了没,这是个不消多言的话题。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坚持的是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我并不知道这要怎么去死。
    然后,为了让那些抱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伟大理想的人们,看看理想的多样性,看一个“宣教”的多样性;为了那些还记得我们的人,“诈尸”问我们怎么样的人……邀请了岛众写文章,展示自己的现状,称之为“自我评估”了。是的,一个“宣教”项目
6
年后的自我评估,不说旁人被我们“教育”的如何,就看我们“自我教育”如何了。我们也诈尸个,看自己去死了没,死干净了没。
[table=100%,white]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7: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职业选择


    画个图,我所希望的公益模式是,大部分人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工作,而工作之余,可以利用自己的所长和其他可以提供的能力、物资选择合适的NGO,为之提供服务。NGO获得了公众的支撑,可能是专业知识、简单的体力或者其他的各种,志愿者们也获得了价值的肯定,丰富了生活。我期望的是,NGO也有其专注的领域和专业的技能,有一些特色的手段更好。所以按照这个图,对比国内NGO的发展情况,我原先的规划是不会进入NGO做一个专职的。此处说明一下,常规语境之下NGO是包含基金会、民间组织、国际组织的,但是在本文语境中,NGO通常就指本土NGO了。
    追溯一下,还是因为我老用排除法的问题。我学了文科是因为我数学太渣,学理科死路一条,排除下来就是文科了。选专业的时候吧,纯语言类我提不起兴趣,于是中文、英文我都不想沾,国贸、法学、会计之类的完全提不起兴趣。文科选择面本来就窄,选来选去,就独独觉得新闻好像略好玩一些些。结果学新闻第一年,老师就身体力行地告诉你记者是多么“短命”,告诉你“新闻无学”,吐了太多行业不公平的槽,结论就是,行业不喜欢你们,行业喜欢的是学别的专业的去当记者的。总之,学得太虐心了,太没有希望了。于是我年年拿着奖学金,感叹着前途多舛。此处提到奖学金我是故意的,一来是得瑟,二来我拿奖学金是为了证明,在环保圈里混得好,就必然爱逃课,易挂科,总重修的结论是伪的。
    本专业我是不打算发展了,读研究生我也没兴趣,没有合适的专业还不如出来经济独立玩去。然后,进了一个企业,结果实在是不好玩,我那颗跳动的自由奔放的心觉得太窄了。转念想,之前都是当志愿者,没有经历过当专职,不然还是先体验一下,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好了。然后就踏入了NGO……
我现在还呆在NGO,并不是因为NGO让我觉得多好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找到更好玩的。因为这个“好玩”的说法,我被一堆圈内的“牛逼”喷过,说什么年轻人不负责任blala……其实我说的多诚恳的,只是大家字典不一样。工作必然一是要满足生存的经济基础,二来是事情要让人觉得有新意有挑战有价值有空间……用“好玩”来概括,为何不可呢?但是“长辈们”觉得这样是非常不负责任的blala……(此处道德谴责500字)看,NGO其实并没有一个平和、开放、相互理解的环境。好吧,点到即止。
    说回职业选择,我打算进入NGO也是有选择的。地域因素,当时活跃的是帝都、昆明和成都。但是我嫌弃帝都,我觉得帝都NGO的氛围太浮躁了,怨气也太深了,排除。所谓浮躁的佐证,就是实际上你可以没有做什么事情,只要会忽悠,看起来声势浩大,你是不缺乏资源活着的。个人只要能“多为自己着想”,也是可以充分吸取资源,然后离开这个圈子的。至于幽怨多,机会和压力成正比,再加上那个奇怪的光环,期望大失望更大。当然,总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也是幽怨多的缘故之一,窃以为我没有把握在这种环境之下保存自己认为应该坚守的东西,比如节操。昆明那时已经有下坡的趋势,而成都因为5·12地震的缘故,正是发展期。而且相对离家近。但是我最早尝试的是这些地点之外的厦门的一个保育机构,这缘于我以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缘故,所以我要选择一个科学、落地、开放而有公众教育的机构。不过,因为那时的我,想更多的加深对这个行业的认知,而离开了厦门。从地理因素,选择了成都。而那时的机构,更多的是出于情感和驾轻就熟,放弃了科学、落地等因素,所以那一年自我感觉很不好,不踏实。机缘之下,换到了现在的机构,快三年了,起码在尊重科学、落地、开放和公众教育这几个元素上,相对满足。当然,这几年也陆续暴露了更多不经历就无法想象的问题,此处不表。而当时不考虑国际机构和基金会的缘故是我想接地气,后来又有后来的想法,不过结果倒是没怎么变。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7: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叛和罗马


    我并不因为我当初没有义无反顾地进入到NGO为耻,也不为做了4年的草根NGOer为荣。一是因为之前那个图,NGO解决问题也是需要各种专业力量和视角支撑的,所以我呼吁多样性。对于青年人热血投入NGO,大部分时候我会蹙眉,引导性地问几个问题,然后诚恳地谈谈我的经历,作为参考。我希望面对重要的选择的时候,他们得到了相对而言更充分的信息,以理性判断。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实际情况,举个栗子,NGO提供的劳动报酬少、劳动保障体系不健全这是共识,男青年们在丈母娘的需求面前要何去何从呢?丈母娘并不是无理的,丈母娘是真实的,是“刚需”。但只要保持好自己的理念(咳,就是认知背后的理念啊),别让他们在那个破角落伤了风,只要准备好了,随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出一份力,不违背,不冲突。所以职业选择是要综合分析的。再者,职业无分贵贱,又不是只有NGOer是好人,不当NGOer就是坏蛋,哪来的非此即彼的想法呢!
    所以,不进入NGO就有背叛感,我并不认同。条条大路通罗马,发展所长,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一样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样也可以“做环保”(好吧,其实我也不喜欢环保这个词,表达个意思)。而且在我的图里面,这样的人才是大多数的人,而且不可能发生比例转变。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7: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和正义的?


      NGONGOer是天生的正义的?那是“
Sailor Moon
”(可以简称SM哦)。
   见过职业选择的时候茫然痛苦的少年们,有一种思想包袱,准确的说是一种道德包袱。我没细细追究过这种道德压力是从哪来的,但细看只只的文章,可见NGO从业人员是一个来源。那从业人员哪来的道德优越感呢?我好像没有,没法自我剖析(所以我的微博在只只的好友分类里完全不在NGO,在基友列),思来想去,大抵是一些NGOer们在其他生活部分或领域得到的肯定太少,而在这个行业里刷存在感是相对容易的事,而被拔高的感觉又太美,所以才那么喜欢那些或主动或被动的加诸在头顶上的光环吧。这大抵和这个行业从事的内容有关,加之外界甚至舆论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导致的吧。
     要证明其实不存在这种天生的爱和正义,只能举反例,说黑历史。所以说啊,只只说自己是给NGO做间谍,我大抵只能是在NGO的间谍了吧。
一言以蔽之,NGO都无耻。(这是我BOSS说咧,不是我说咧)怎么无耻法呢?
    案例一:http://weibo.com/p/1001603709581606920838《江豚NGO江湖之争》;
    案例二:http://www.ngocn.net/?action-viewnews-itemid-89658《家属来信:女性NGO工作者的生育困惑》
    这个,我只是捡了最近的两个案例而已。请一定好好阅读,会帮助大家重新构建世界观。看完了之后再看一下鄙人粗陋的看法。
正如案例一的标题那样,公益行业也是江湖,还是一个发展初级,不健全、不健康的江湖,什么样的人都有。案例一里有纯粹的好人么?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吧?有投机倒把分子吧?其实还有含而不发,隐而不露的。各自有各自追求的或名或利,我们就都简称为利益吧。黑暗面丝毫不输给政界、商界,光明面又遥遥不及……案例二也很典型,我看到的时候也怒了,想飞三把刀过去。不过,NGO这种拿着自己的弱势,要求别人(尤其是从业人员)“奉献”,接受不公平、不公正是常态。还需要举个栗子的话,群众认知度最高的劳动报酬和劳动保障体系就是个普适性证明,一个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为了更多生命体的福祉的社会部分,要求员工为了“爱和正义”,接受违法的、不公平的待遇(我觉得案例二都到“不人道”了),看起来变态吧,这就是常态。
    当然,NGO的无耻不光光表现在这里。在和资方的合作关系上,有的也挺无耻的。就像是泼皮无赖,我就这样了,你怎么滴吧。细节不说了,只说我经历的一个项目逼退了至少2任基金会的专职。也有自己是工商注册就不愿意开发票交税,非缠着注册了的给开票的,哼,流氓!这只是一个小栗子,小栗子。
    是不是有人会说,那基金会应该还是纯洁的。醒醒吧,我BOSS自黑的话,还有后半句——“基金会都浮躁”。重读案例一!基金会在文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什么角色?此处可以去微博上搜一下这篇文章,群众很多优秀的论调,可以帮助理解。我不顾自身安全得说一些补充信息。资助本身的流程,从领域、对象选择,资助模式,评估、监督各种环节不可缺失工作,这是“对捐赠人负责”,也是基金会的本职工作。但是这个案例演变成这个样子,显然一些环节上基金会的工作没有到位。江豚保育,属于物种保护领域,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通过单一的形式去解决。首先,导致江豚生存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所谓要对症下药,要找到结症。别的问题不说,对于文中体现的电打鱼这个违法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按照我的逻辑(鄙人也算是做保育的),当地人如果不是迫于生计,很少人会愿意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违法。所以寻找替代生计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的项目设计会把替代生计作为一个重点,宣传啊、巡护其他方式会成为辅助。而巡护这个事情我会格外慎重,因为当地人民不管愿望多么的强烈,是没有“执法权”的,这种边缘的手段,对巡护者而言也有风险,出现各种问题的可能都很大。按我老板说的,至少要“多管齐下”地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希望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集结多方力量,找到利益结合点,大家和谐地走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表达个意思而已,可以扩展阅读TNC的生态补偿。但是TNC是土豪!TNC的运营模式很美,但是在国内复制的可能性很低,国情决定的)。这都是我不专业,粗浅的看法。而这些伟大成功的企业家组成的基金会在这个事情上却栽了,看,保持理性、科学,接地气是多么的重要啊。当然不光是这里有问题,项目和资金使用的过程监督等阶段也是有问题的,不然事情也不至于演化成这样。基金会至今也没对这个事情有所表达,看吧,也挺不敢面对自己的,是吧。这也只是个栗子,小栗子。
    在我看来,基金会也很流氓,NGO也很浮躁,所以我老板的那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比如培训总是万金油模式,还有各种“高大上”的萝卜开会。资方觉得,哼,老纸矜矜业业为了你们的问题考虑,千幸万苦调配资源给乃们准备培训,还给你们报销火车票,你们还不买账,真是不知好歹!小方啊,我的机票你给我订了没?那些说不来的你给我记下来,下次就先不考虑他们了。草根小员工正在准备活动物资,碎碎念中:这哪里是女人当男人用啊,直接是女人当畜生用啊。培训?几号?火车多久?啊?单程28小时!工作日?让我去做培训那谁做活动嘛,你把我砍成两半好了。什么财务培训嘛,我们要的是兼职会计,培训顶个p啊。本来人就不够用了,还搞这些有的没的,光路上就耽误了至少3个工作日了,事儿都耽误了,到底是解决问还是添麻烦嘛,真难伺候。资方和受资方坐了下来,资方表达意愿,要为受资方留住人才,于是把受资方机构和个人从内到外窥探了一遍,然后说我们要陪伴你们成长。然后你就赤果果了,他还是个个体,也再也不是个体了,他成为了这个伴儿干涉内政的一个切口。我是为你好啊,我是要打造大东亚共荣圈啊……
好,还有国际NGO没黑是不是?那国际NGO就是剩下来为数不多的“小纯洁”了么?呵呵,你猜!
    这是个行业,各个部分有各个部分的利益,大家都是利益体,纠缠在一起,和其他行业无差。NGO的无耻是有多样性的,基金会的浮躁也是现实的。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现状,要发展就不可逾越的阶段。快把那些“代表月亮”抛掉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7: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独立性


    我们不能只黑人家,而不问人家为毛这么黑,对吧,这不厚道。
    往大了说,那是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可逾越,这个上文说了。我也试着往细了说说。这要从NGO的生存模式开始说。这也是很多人对NGO比较好奇的部分,比如,NGOer的工资哪来的。
    一个是来自于项目,这很主流、传统。立项,找财主(基金会、企业、个人等),预算管理制之下大部分时候会把操作这个项目的专职的工资也做进去,然后有条件的话(看资助方脸色)做一定的管理费用给机构。然后按照预算去操作,过程中和项目结束后要接受资方的评估。我们机构有一个不大一样的是和企业合作模式,类似于卖服务,我们提供项目和志愿者服务岗位,他们的员工过来参与活动,然后企业的基金会根据员工服务小时支付我们一些钱,这就不管什么别的开支了,钱全在人头上了。这样的话,其实我们的操作空间会比较大,资金使用会比较灵活。我们的注册性质是可以收会费的,理论上是可以成为一个固定的经济来源。但是由于一些安全因素,我们没有收了。虽然我们是非盈利机构,但是不代表我们不可以做赚钱的活动,我们还是会给一些需要的部分提供技术服务,政府部门啊,企业啊,事业单位,这个收入不是很稳定,不过也是有的,而且是我觉得应该发展的更好的方向。在很多其他的国家,政府采购NGO的服务是NGO经济来源的主流。
    为啥不上街募款,义卖是吧?这个公募和私募是需要资质的,基金会才有,而且不是所有基金会才有(所以红会嚣张呢)。所以在学校拿着个纸箱子收钱的都是违法的!因为乃们挂靠的团委也没有资质啊。好吧,只是没人举报你们,二天我不平衡,我见一个举报一个。
所以问题就出来了,我们的生存方式主要是靠“嗟,来食!”(虽然鄙人所在机构都算是有相对多样的方式了,但是我们还是穷),我们吃了好久这种饭之后,发现脊梁都直不起来了,老被人颐指气使,而颐指气使的人还经常不调查就发言,一点都不尊重毛主席大人。可是吃这种饭在当前环境是主流。而理论上说,想把钱花出去的,和有能力花钱的应该形成的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没错,钱花不出去他们也是要捉鸡的!没花好,也是会捉鸡的!
而花钱也是门艺术,有些钱不好拿。比如做环保的,有个大污染企业要给你钱做项目,你能不能接?接的话如何接?能保住节操么本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这样了,会不会因为拿过谁的钱的关系,就站不稳脚跟了呢?失声?这笔钱和那笔之间是否能持续地接上,保障机构有序进行呢?拿了钱别人就有理由毫无边界地干涉你的内政了?哎,问题太多了。
    所以我老板的总说,我们要保持机构的“独立性”。我也觉得这是NGO节操的基本,不过为了这个节操,我们生活的也挺不容易的。
    虽然我大黑了一把自己所在的行业,但我还是存了些希望的,所谓绝望之余虚妄等于希望,此处又画个图吧。
    理想化我还是希望能寻找到一个维持机构自身运营的持续模式,比如,通过出售技术服务盈利(非盈利机构不是不盈利,简单而说差别没有股东分红),那盈利的这部分资金用于部分支持公益的部分,包括项目,人员,行政成本等,同时也不排斥其他的项目合作模式,丰富资金来源。是的,我还是想收会费的。我以为如果能建设成这样,NGO才能步入健康。我知道很多NGO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还是需要时间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7: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学术界和工程界缺什么?


    只只问的这个问题是需要深思的。我只能先从看学术界开始回答,依托于我工作上和学术界的交集。
    从简单的回答起,正如岩芪在他的文章里说的,学现代生物的容易失业,我接触的生态学领域的学生,本科生自己说毕业后都去卖饲料了,研究生觉得自己高不成低不就,想就业也尴尬,想要继续保持自己的兴趣大部分都是选择继续读。而博士研究生们就业要么进科研单位,要么进高校,其他的就业渠道还是不多。引用一位国内鸟类学(生态学-鸟类学)大侠的话,现在读鸟类学的学生里面,只有三成是有兴趣的,而这三成里又有多少是有天赋的呢?
那科研氛围如何呢?你可以看到比较多的“愤青”。我看一些年轻一些的致力科普的博士生(非博士研究生),我总能感觉到比较浓的怨气,好像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刷存在感多有憋屈的感觉。当然,这是我感性的认知。有时候你有兴趣,你有社会理想,并不符合体制对你的诉求。某电视剧里有那么个桥段,孕妇指着自己肚皮上出现的妊娠纹说:“神九都上天了,这点儿问题还没人解决?”好吧,我接触的事实就是,科研环境是比较鼓励大家去集中优势兵力去解决高精尖问题,解决有充分市场诉求的问题的,很多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并不一定能得到满足,比如科普。私以为这既是科学松鼠会能够发展的市场土壤。
    但是从NGO的视角来看,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嗯,是素养,不是技术)是很重要的。有利于公众在错乱复杂的信息中保持独立的判断,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行为。我们也认为NGO有进行公民教育的天然职能,但是需要得到更多科学力量的支撑。
我们在项目上,当然也经常需要专业、科学的支撑。所以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合作。在我所在的领域,民间力量的发展很快,在某些能力上甚至赶超了科研院校,这是科研院校们自己也承认的。合作层面上,学生会参加NGO的活动,共同成长;也有进行项目合作,各取所需。有时候我们也形成了互相监督,论文乱发,数据乱说是有群众的双眼监督的,还都是懂行的。其实也有做科研的,或者在体质内已经顶着专家头衔的出来做NGO的,这已经不是少数了。至于具体的诉求是什么,也许是有多样性的,我觉得我也不够了解,也许有抱着社会理想的,也许有的就是追求名利的,还是那个神奇的光环吧。江湖,江湖。
    总得来说,我觉得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互相监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工程界我想了一个晚上,我想到我听闻的一个案例。起因是成都市内的一条小河,因为流动性差、水位低、自净能力弱等缘故,导致从市容市貌的层面来看,有点脏兮兮、臭烘烘的。而成都平原地形,交通一直是市政比较头疼的部分,就想到盖了这条河在上面修路来缓解交通压力。于是当地的一个NGO就出来对抗,我们是承担了这条河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工作,最后这个报告是我们教育项目的一个小学生做的(当然,不可能没有幕后黑手,但是和政府抗战,你太出挑了,手法不艺术一点儿,三两下就被摁死了)。调查报告显示的内容让很多人都很意外,有惊的,有惊喜的。看起来脏兮兮的河,竟然还有不少东西。最后在综合努力之下,达成了一个相对而言较好的结果,用了一些技术,使得河流得到了保留,路也修了。我觉得这次最美的是一个当初修府南河工程的外国专家,听闻之后给市长写的信所述的一个观点——留住城市的中产阶级。这是做NGO的,甚至国内的专家都很少想到的一个层面。其实NGO因为自己所从事的内容,是有一定固定的视角和知识面的;我觉得工程界也是这样,或者科研我觉得都是。实际上,大家并不是天生对立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环境,只是有的偏向人居,有的偏向自然,价值标准和体系不一致。但是沟通之下,很多事情都是可以互相认同和理解的,而有限的冲突在大部分时候是可以有方法去寻找到折中的方式去处理的,只是会需要一定的成本,可能是时间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技术。在简单粗暴去解决问题的单一逻辑之下,必然会碰到很多社会部分的冲突,如果能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多沟通,加强合作,让自身的评价体系更丰富一些,也许是一种趋势。
    合作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上弥补我们自身的一些缺陷,我也觉得合作应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精神意识,就是不要总谈“对抗”。我们机构有一个案例是和机场有关系,大体的缘由是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要修建一个军民两用的机场,但是这个机场的选址在我们看来对当地的鸟类负面作用非常大。单纯站在对立面的话,我们肯定会抨击对方的环境影响评价做的有多少问题,可以详细地列举出有多少国一国二的珍惜物种,多维度地评估这样的工程建设从建设到运营会对物种形成多大的威胁。但是光是这样能解决问题咩?军民两用机场+少数民族,明显是有一些维稳的现实需要的,在这样的诉求面前,你的论据显然轻飘飘。于是,站在人家的立场想了想,换了个说法,用数据说明这个地方的鸟类数量和种类,提出这对飞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鸟撞)。那在别人眼里,我们是来帮忙的,不是来干坏事儿的,真心为我好,我为啥子不听呐。后来机场重新选址了。我不是很了解专门研究机场防鸟撞的专家的研究体系是否是从工程选址开始的,可是但从工程方来看,这个意识没有那么的明显,如果不是有人“多管闲事”,那可想见机场建好之后有多麻烦了,到时候请专家都不好解决了。而且雀雀们也更造孽啊。细细想,之所以常常“简单粗暴”,除了成本考虑外,也是对现有的一些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的认知不足,类似清洁生产审核的境遇,只是工程方很少是这个后果的承担人。好吧,偏题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7: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其他岛众问


    现实不够满意,但我们还是在努力。我在工作中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于是我还是很努力要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且有选择性地选择了其他人没有那么特长的部分。只是多数时候你很难得到支撑,只能靠自学。一个有追求的NGOer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嗯嗯!此处延伸谈一下NGO从业门槛的问题。这门槛简直似有若无的,其实进来是容易的,但是要坚持做下去,做好还是不容易的。以我的了解,保育类的NGO还是会有一些专业的取向,比如生态学佳。我也遇到过只招社工类专业的NGO的,虽然他的理由非常的好玩——我们都不招,那他们就没人要了。NGO招人的时候架子端得还是足的,参考媳妇的文章。其实人才匮乏,也留不住人。一是福利待遇的问题,更多的是成长空间的问题。此处不表了,都是泪。
    关于个人规划,我其实没规划,走一步算一步。但我弱弱得觉得NGO我恐怕也走不远了,只是看淡江湖了,哪都不想参合了,在寻找更好玩的而已。但我对业余生活还算满足,有一些年龄跨度还大的玩伴,一起观鸟、看植物,什么都谈,幸福感还是很足的。插一句,我的玩伴们,很多也在工作休闲之余参与NGO的志愿服务,贡献自己的特长,他们也很享受。同时,我也在努力培养自己的摄影技能,虽然这需要强悍的经济基础,也唯有按部就班慢慢来。如果能找到一条可以继续培养这些技能和兴趣的生存之道,就最好了。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很清晰的方向,机构现在做的事情和这些结合度相对高,所以可能性也大。劳动报酬保障给的不高,自由度还是妥妥的,好好利用这些自由,我想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当然,这也是和家庭妥协的结果,长辈总是有长辈的期待,不能光顾着自己。所以媳妇问的养老问题,我暂时是没法想的,我们家长辈根本不寄希望于我们,他们自己在寻思自己的养老之道。我也是趁着他们还年轻,自由几年。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7: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展示一下我的“业余生活”。今年春天找报春属的花找的很积极,在微信上发过了,不过岛内应该还有人没看过,再整理出来看一下。因为地域优势,这边的报春花分布较多。一如名字很早就能看见它们,到现在也还能找到,只是要往更高的海拔去,所以春在哪里,它们就在哪里。
我还记得岩芪同学在成都动物园门口指着园艺的报春花科的什么园艺的花讲“异花授粉”。是说报春花科有一些属的花是典型的“两型花”,如图:
QQ截图20140605145729.jpg



长柱花(上)
短柱花(下)


短.jpg



上面的两张图,其实都是一种报春(川西繸瓣报春),但是长着两种不同的花。图上只看到的花柱(雌蕊)的位置,而雄蕊的位置也是有差别的。长的雄蕊,在洞洞的中部和中下部;短的雄蕊在和洞口大致齐平略低的位置。这是为啥呢?“昆虫采花蜜时头部触及花冠筒口部器官而其口器伸入冠筒下部,这样就常将短柱花的花粉授于长柱花的柱头,将长柱花的花粉授于短柱花的柱头。据前人的观察研究,这样授粉的花受精率较高,通常产生较多饱满的种子,植物学术语称之为正配 (legitimate) 。相反,同一类型的花之间授粉被称之为错配 (illegitimate) ,因其受精率低,甚至完全不孕。”


反对近亲结婚的意义在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5-23 10:17 , Processed in 0.05090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