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047|回复: 1

(转)消除误解才能获得人才,大众对公益行业太不了解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0 09: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知乎日报上看到的:

问:如何解决公益人才极度缺乏的问题?
答:我认为重要的还是消除误解,公益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源于大众对这个行业的不了解。

首先是岗位需求的误解,其实公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其他的商业企业差不了多少,除去专业内的专家,行政、财务、公关、执行都少不了,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我面对过一些志愿者,他们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在你们这,我能干什么?」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来说,只要有志于在公益行业工作,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比如一个基金会要招募公关主管,要求也无非是英语好,有丰富的媒体资源,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了解公益事业者优先。说实在的,符合这个条件的人去哪都能谋到个不错的职位。换句话说,符合这个条件的人也不少,但是这个岗位很难招聘,因为不是所有有意愿跳槽的人都会去点开这样的招聘广告看一看,只因为前面有个「公益组织」的头衔。

第二是薪资收入的误解,部分成熟的公益组织、基金会(尤其是有国际背景的)所能提供的薪酬待遇并不那么低,只是给外界留下了一个普遍很低的印象。先入为主的臆断在选择职业时很常见,公益行业一定挣钱少就是其一,导致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就提前排除了。这种误会对于一些高水平人才一样存在,不了解这个生态系统的人很难在跳槽的时候想到有个选择叫公益组织。

虽然公益行业注定不是一个高薪行业,但它也能带给从业者除了薪资之外很多其他的收入,包括一些从二线城市到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甚至是向上跳槽的人脉渠道。我相信若能消除「衣衫褴褛」的误解,一定有更多的社会人才考虑进入公益行业。这个误解的消除,也应该由能开出竞争性薪水的组织开始,以竞争带动全行业的增长。

第三是招聘渠道的误解,从志愿者身份转换到全职工作人员的从业者很多,如果一个 NGO 在招才的时候一定要跟诸多商业企业赶在一起竞争,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NGO 招聘相比企业有自己的优势,志愿服务就是其一,通过活动的参与建立社会人才对自己的认同感,最后转化为公益人才。招纳贤士靠缘分,有时缘分也要自己争取。

比如大学生 A 在学校就热衷于参与公益活动,组织 B 和该校有长期的合作关系。A 在大学里就对组织 B 的活动、理念、运营、待遇有了全面的了解,最终毕业后选择 B 组织就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种模式对已就业的职场人同样适用,NGO 也可以主动一些,询问其有没有来全职工作的意愿,或者能不能帮忙介绍,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

最后是培训方法的误解,其实公益人才不一定是要经过完整的学院式培训,比如四年的大学教育的。一些专业人才,加以短期的岗位培训,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益人才。有多少学社工、公共事业管理、MPA 的人最终成为了公益人才呢,反倒是「野路子(此处为褒义词)」的比较多。

例如恩友就有类似的培训项目,把公益组织的财务实务进行系统的短期培训,此后也对公益组织的小会计们提供咨询服务。还对一些失业者进行财务教育,最终让他们成为公益组织中的全职财务人员,这都是不错的例子。

感谢阅读。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收起 理由
DA_huyang + 2 优秀文章,支持!神马都是浮云
巫落落 +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7-20 23: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从理论走向实际又是个问题
就像松鼠这样深喑此道的孩子
依然没有选择这条路
就是说明其实理想和实际的差距
当然里面还有很多个体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6-1 19:15 , Processed in 0.02914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