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686|回复: 0

当潜水衣成为我们的必备品——沈长锟和他的里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4 11: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aragraph]
当潜水衣成为我们的必备品
——沈长锟和他的里约

时间:2012.7.29
地点:西直门凯德Mall B1 Costa Coffee
采访嘉宾:沈长锟
约稿人:苏智
采访记者:王青山、杨永
文字整理:杨永
文字编辑:苏智、罗洋、王青山、杨永、杨轶欧

从2009年开始,中国青年开始以非官方的身份,自发的有组织的介入国际气候谈判的事务。在当年的哥本哈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各国领导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呼吁,他们描绘了自己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畅想和希望。哥本哈根最终并为挽救世界,但成为了中国青年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好的表达和展示机会。
气候变化议题的热度在哥本哈根到达顶峰,之后热度回落,而中国青年在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热情却似乎是一条向上升的抛物线,无论是之后的德班、坎昆,以及包括今年的里约地球峰会,中国青年代表们都会组织和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通过与来自世界其他地区青年的交流和合作,一起为可持续发展振臂高呼。气候变化议题对他们来说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吸引力?青年在该领域又发挥着如何特殊的作用呢?
沈长锟也是跟踪气候谈判的中国青年团的一员,参与过2011年坎昆气候谈判。今年他以“友成小鹰”的身份来到里约,以青年人的视觉观察和评论着峰会的点点滴滴。沈长锟在他的微博里曾写:“多年后当我们如同The Elders般,我们便能了解如我们此时年岁的人是怎样被需要,需要去了解我们过去、正在、将要做的事情。青年是未来,未来终会到来。于背后有五万万华夏青年的中国青年,这事来得更理所当然。”这大概也是这些去往里约、参与气候变化议题的中国青年们共同心声吧。

记者:请你先大致谈一下这次里约地球峰会之行的感受吧?
沈长锟(以下简称沈):这次会议是继92年里约地球峰会20年之后的又一次会议,被誉为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我是抱着很大的期待参与的。会议当中我关注最多的还是气候变化和青年参与这两方面。
其实媒体对这次峰会也做了很多报道,且普遍认为最后出来的文本缺少远瞻性,这也大致是外界对此次会议的主流关注点。但是我个人在会议中关注更多的是青年参与。我记得在距离第三次筹备会议仅有一天时,各国对于文本的讨论只进行到了60%。在这种僵持的局面下,青年的作用就显现出来。当时77国集团的阿根廷代表不太配合,我们青年群体就在邮件组里发了邮件,希望阿根廷的年轻人去游说他们的谈判代表。基本上在那个群邮件发出两个小时之后,就收到一个消息,阿根廷代表同意那个文本,此后,谈判速率就提上来了。在接下来一天的时间里,剩下40%的文本全部谈完。经过那件事情我突然感觉到,青年参与其实是有意义的。以前我一直认为青年参与在联合国谈判可能会被边缘化,大家只是走走过场,或者说仅仅是了解到各国正在做什么。但那一次我真正的感觉到青年对会议有推动作用,青年参与有自己的力量。
其实从这个小小的事件也反映出来,公民社会已经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趋势。无论是从“占领华尔街”还是“蒙特利尔学生反对学费上涨”等等事件都看得出来,当今社会中,公民参与在全球范围内都越来越活跃,并逐渐成为一种推动多边机制、推动政策制定的方式和潮流。
记者:在这次大会中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是什么?
沈:其实这次大会中大家都表现的中规中矩,这可能也是这次大会令外界失望的原因。但我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还是从青年参与方面来说,这些青年人大多数都参加过COP(缔约国会议),他们也把COP的一些行动模式搬到里约。每年他们会在COP评 “化石奖”,他们这次也把“化石奖”搬到了里约。每天在新一轮的谈判结束之后,所有人聚集在餐厅的出口,这时青年人开始表演自编自导的话剧,每个人代表一个国家,用讽刺性的手法表现这个国家在这一天谈判中的表现。得了“化石奖”的国家我们大致都能够猜到,比如美国、加拿大,包括印度、欧盟国家都会有,因为他们在谈判中都处于一种消极或被动的状态。这些每天定期上演的话剧说明了青年人在这方面真的做了很多功课,他们不仅要全身心地跟踪谈判,还要在谈判结束时候立即用一种非常浅显活泼的方式展现谈判进程。通过这个事情我能感觉到这个世界的新的领导者正在出现,他们一定会将这种创新精神和对世界的热情延续下去。
我印象最深刻还有一个芬兰的青年代表说的一句话。当时出来的文本让人非常沮丧,他却这样鼓励所有的青年人说:二十年前的年轻人参与联合国大会,他们会用自己的激情去推动世界政策的发展;但是后来,当这些人成为世界的领导者,真正掌握权力的时候,却只能做出妥协。就像做可持续发展这些事情,你就很难去权衡理想和现实。只坚持理想主义那一面很简单,但现实操作却有很多阻碍。
所以说到青年参与,它有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地方,同时也有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
记者:这次里约地球峰会的产出饱受质疑和争议,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沈:我觉得这个可能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经济环境,这是根本原因。现在全球处于一个经济大衰退的状态,所以这次里约地球峰会的主题就显得非常局限。此次峰会没有集中讨论21世纪议程,对于以后会怎么发展等宽泛和包容性的议题也没有深刻探讨——它仅仅集中在消除贫困基础上的绿色经济这方面。
民众意识也是一个原因。放眼全世界,除了认知程度较高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很多人根本不关心环境,他们关心的是能赚钱、能买到食品、能吃饱。他们不会去考虑碳排放或者可持续发展。即使政府层面和智库层面制定出来一个很有指导性和科学性的意见,下面的人不配合,也就没有执行层面的东西,永远达不成一个结果。
还有媒体宣传。这一次媒体对于峰会本身的关注度很少,我觉得是因为专业从事气候谈判和环保的媒体从业人员过于稀缺。他们大多翻译国外的稿件,或者直接将报道工作交给参会的青年人去做。这时候民众得到的消息是非常扭曲的,也许真实发生的事情是一个样子,但是他们报道出来的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媒体没有起到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民众意识的提高没有担起一个应有的责任。
最后是政策制定。现在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考虑和解决环境问题,但大多都是为了保障经济的发展。美国虽然在这方面具有最高的研究水平,但实际上他们本身却也抱着对于气候变化的阴谋论。其实他们比谁都更了解真相,因为很多科学数据都是从美国手中出来的。但是不论是从谈判民主本身还是从政治层面,美国都否定这件事情,表现得都不配合。
记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利益,特别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那么里约参会的这些青年人应该怎么样做才能让大众意识到大会精神?
沈:首先,如果想提高民众意识,报道要客观。必须有人真的去跟踪会议和谈判,而不是只看媒体的转载。即使他们的报道很客观也会不可避免的带着他们自己的立场,跟你看到的不一样;其次,提高媒体传播的专业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通过媒体平台传播的时候,他想表达的意思跟他真实的想法不一样,影响也就相去甚远;再次,需要政府、NGO等这些利益攸关方的配合。比如说政府可以给青年参与以更多的支持,包括资金、资源、人才、还有相关的激励机制,这样的话会有更多的青年人参与进来,因为不可能总是那几个人去影响整个青年群体;最后,要有后续的跟踪。比如说我们知道会议的某个精神是有价值的,那我们就需要有专人去研究和跟踪,然后去执行。执行这个层面也是非常重要,而且是最紧需的,这块我觉得中国青年做的还比较好。
记者:在这次峰会中,相对于青年,你觉得NGO对于大会应该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沈:我之前提到过,NGO是公民社会最典型的代表,也是这次峰会主要群体之一,但在真正的谈判过程中他们的作用其实很小。NGO的作用主要是前期的铺垫,他们把想法通过各种平台传播出去,最终有助于影响谈判文本的出台。可以说,NGO改变了传统精英主导模式,让更多人的声音在这个平台里面发出。
NGO组织本身也有不同的属性,包括有一些是做活动的,有一些是做研究的,后者可以弥补政府的失位,因为政府可能正好缺少对政策经济运作模式的研究,这些NGO就充当了这样一些角色。他们帮助政府去进行一些科学化的构建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判定这个政策到底合不合适。
我觉得NGO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利益攸关方,他们对于谈判来说,无论是从开始,过程中,还是到后来跟踪执行都非常重要。而且我觉得他们的作用一定要加强,不能削减。随着全球民众意识的提高和信息化、全球化的程度加强,公民社会一定是个趋势。让NGO作为公民社会的一个意识存在,必然在今后是一种潮流。
记者:那么NGO对于政府的决策层面有多大影响呢?
沈:我认为喜忧参半。一方面,无论从中国还是国外来讲,NGO对政策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先说中国,最近几次事件显示,公民参与变得越来越重要,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改变都得顺应民意。再看国外的情况,“占领华尔街”、“学生会去抗议学费”等事件都得到民众的重视,而且媒体一旦报道,就会对政府形成压力。在国外“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中, NGO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发挥出来比较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些政府被我们部分人理解成当面一套,背面一套。
另一方面,NGO只是政策制定的辅助方,参与的东西、深浅真的很难量化。我从参加会议、跟踪谈判也能看得出来,有很多NGO面临“接受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论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还是里约峰会,有些会场是对NGO封闭的,这样一来制定出的政策基本就没有受NGO影响。但总体来说,从政府的努力和以后的趋势来讲,NGO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我有这个信心,大家也应该有这个信心,但是需要时间。
记者:最后问你一个展开想象的问题,假设现在是20年后,你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你要去参加Rio+40峰会,你可以畅想一下那个时候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吗?

沈:对于20年后我可能比较悲观,我想大家可能是穿着潜水衣去参加会议的,因为气候变化届时一定会造成一些极端事件。如果真的有Rio+40,那一定是因为咱们现在做的也不够,一定是无法挽救气候变化的趋势,甚至以后因为争夺资源会有战争。也许20年后我会想,20年前我非常雄心勃勃,那时候我很年轻,我要为自己的后代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但是现在我们又站在这样一个舞台重新去谈判,而现在的环境变得更加糟糕,更加恶劣,大家反省过来但为时已晚。但是我同时也会保留一丝希望,因为我们还能穿着潜水衣去开会,最起码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只有踢破脚趾的时候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是人性的弱点。那个时候我会对现在的人说,只要你从此时此刻、此分此秒做起,永远不会晚。即使现在已经很恶劣,已经恶劣到了无以复加,但是都是需要你从此时此刻、此分此秒去改变。
||| |||   济溪环境交流网络 www.gsean.org  ||| ||| ||| |||                      分享改变世界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6-8 15:50 , Processed in 0.03046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